改革開放30多年來,我們最大的收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踐經驗。在市場配置資源作用不斷強化的過程中,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,一批優秀的企業也涌現出來。在這些企業的肌體內,不斷進化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質要求的市場基因。
迎來40歲生日的沙鋼,就是這樣一家帶有市場烙印的鋼鐵企業。這個烙印,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文榮將其概括為“一切從市場出發,把握市場變化規律高效創新”。這是沙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認識論和方法論,由于其閃耀著的辯證思維的光芒,我們稱其為“沙鋼辯證法”。
“沙鋼辯證法”的啟示意義,源自其3個層面的內涵:
其一,在戰略決策上,堅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把握市場發展變化的規律,并在不斷的肯定、否定、否定之否定中適應市場,領先一步。
對企業來說,從市場的矛盾入手研究發展是企業發展的根本途徑。企業應運用兩點論和重點論,綜合考量各種市場變化因素,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抓住主要矛盾,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企業的階段性目標任務,搶得先機。
1984年,沙鋼拆掉螺紋鋼、棒材生產設備,改為專業生產窗框鋼,并明確提出“沖出全省,產品質量在全國爭第一”的奮斗目標。1988年,沙鋼窗框鋼市場占有率達65%后,沙鋼又相繼進入長材和板材生產領域,進入世界鋼鐵“第一方陣”。從2006年開始,鋼鐵產能過剩局面不斷加劇,沙鋼大規模項目建設也暫告結束,代之以采用市場化運行模式的聯合重組。2009年,為適應金融危機后新的發展階段要求,沙鋼又開始實施總投資達100余億元的新一輪節能減排、結構調整重點工程。現在,圍繞“打造百年老廠”的長期戰略目標,堅定不移地做精做強鋼鐵主業,做大做優現代物流,做好做實非鋼產業,打造國際知名鋼企,又成為沙鋼人新的奮斗目標。
沈文榮說:“沙鋼的40年,就是在不斷否定自己之中度過的。”正是這種“否定自己”帶來的前瞻性調整,使沙鋼總能跑在市場變化的前面。
其二,在路徑上,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,因此,企業自身改革創新是市場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動力。
在外部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時,太多企業或等待環境好轉、或依靠國家救市、或批評競爭對手的行為。而沙鋼的作法是通過改革創新增強自身的競爭力,拼搏出企業的持續發展空間,并促進市場環境好轉。
沙鋼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一段不斷改革創新的歷史。比如,沙鋼牢固樹立“科技領航”的創新理念,充分發揮科技的革命性作用,持續推動著企業的成長;通過管理扁平化、核算單位最小化等改革創新手段,輔之以信息化和企業文化建設,實現人員、資源等各類生產要素的高效組合,進而實現了快速的市場反應,高效率、低成本、高質量的生產,以及最優質的用戶服務,最終實現企業綜合效益的最大化。
沙鋼的改革創新具有主動性和領先性的特點,始終針對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,始終能夠先人一步做出反應。這也是在今天如此低迷的鋼鐵市場中,沙鋼依然能夠取得驕人業績的根本原因。
其三,在方法上,圍繞企業發展的目標任務,要積極創造有利條件促使事物向進步的方向轉化。
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就是各種矛盾的集合體———投資和過剩的矛盾、公平和效率的矛盾、創新和成本的矛盾……這些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都不可回避。然而,辯證法告訴我們,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力量,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。
沙鋼一直致力于創造有利條件,主動塑造新的競爭優勢。比如,在引進短流程生產線時,沙鋼在市場風險和裝備升級中選擇了后者,摘掉了技術裝備落后的帽子,把風險轉化成了機遇。在資源環境的制約日益顯現時,沙鋼及時提出“環保也是生產力”的理念,培育出新的源自節能環保的競爭力。在2008年下半年市場環境急劇變化時,沙鋼提出,要將傳統的產品結構多元化和高新化、生產結構長流程與短流程相結合的優勢,迅速轉化為克服困難和壓力的先發優勢。幾年來,他們緊緊圍繞市場調優、調高產品結構和用戶結構,打造出市場競爭新優勢。
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務,是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為核心的。如何讀懂市場、研判市場、做出恰當的決策,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。市場經濟有自己的生存法則。簡單地套用沙鋼的發展路線并不能讓所有鋼鐵企業快速脫困。然而,解讀“沙鋼辯證法”,挖掘其內涵,有助于我們認清市場經濟的生存法則。這也是“沙鋼辯證法”帶給我們的啟示意義。
我們相信,對處于改革深水區的鋼鐵企業而言,只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認識市場、把握市場規律、主動改革創新、積極創造有利條件,就一定能走出一條適于自身發展的特色強企之路,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企業真正走向成熟的標志。
()

陜公網安備 6105810200014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