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 郭達清 張垚
10月24日,在2025(第二十七屆)中國國際礦業大會“一帶一路”地學合作與礦業投資論壇上,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國際礦業研究中心發布了《全球礦業發展報告2025》(以下簡稱《報告》)。《報告》全景展示了2024年以來的全球礦業發展態勢,是我國研究機構持續服務全球礦業高質量發展的品牌成果之一。
《報告》顯示,在世界經濟“低常態”增長背景下,全球礦業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加深,供需結構性矛盾不斷加劇,而科技創新、全球治理和綠色可持續又為礦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。全球礦業向綠色化、智能化、全產業鏈整合等趨勢加速轉型發展。
勘查開發方面,《報告》顯示,全球勘查投入、鉆探活動和大型采礦項目持續減少。2024年,全球主要固體礦產勘查投入124.8億美元,同比下降3.3%;鉆探項目總量和鉆孔總數同比分別下降19.9%和15.3%;全球大型采礦項目共1813個,同比下降1.4%。
供需方面,《報告》顯示,全球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持續增長,供需結構矛盾加劇。其中,能源礦產供需增幅放緩,整體處于緊平衡。大宗固體礦產中,鋼鐵供需雙降,供應過剩程度增加;銅供需持續增長,供應缺口擴大;鋁供需雙升,供應過剩程度減小;鋅供需雙降,轉向供不應求。戰略性新興礦產供需快速增長,均表現為供過于求。貴金屬礦產中,黃金供需雙升,但供過于求;白銀供降需增,供應缺口維持高位;鉑金供需雙升,供不應求格局加深。農用礦產供需雙升,鉀肥供應過剩程度增大而磷肥減小。
市場價格方面,《報告》顯示,國際礦產品價格分歧顯著,礦業公司股價和利潤總體下行,礦業融資和并購交易市場雙雙降溫。能源礦產價格總體沖高回落,煤炭均價較2023年下降超兩成;大宗固體礦產價格波動加劇,鐵礦石價格年內下跌超三成,銅、鋁、鋅價格略有上漲;戰略性新興礦產供強需弱,價格重心持續下移;農用礦產價格先抑后揚,市場逐步回暖。全球主要礦業公司股價總體走弱、震蕩下行。2024年全球主要固體礦產融資額同比下降11.7%,主要固體礦產并購交易額和項目數同比分別下降42.6%、31.8%。
《報告》指出,關鍵礦產已成為各國國家安全和資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,資源博弈加劇全球關鍵礦產領域競合態勢。發達國家通過更新關鍵礦產清單、設置貿易壁壘、強化資源聯盟、主導合規標準等持續推動供應鏈區域化和產業本土化回流;資源民族主義抬頭、出口管制升級和礦業政策分歧等進一步割裂全球市場。資源型國家通過推動礦業法律審查和修訂、深化礦政管理制度改革、加強ESG實踐重視程度等手段持續完善本國礦產資源治理框架。伴隨全球能源轉型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縱深推進,面向勘查大數據的AI技術、地球物理技術裝備和天-空-地立體遙感找礦技術體系等逐步完善,加速推動全球礦業向數字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轉型升級。
《報告》預計,隨著新能源等礦產需求持續擴大,礦業領域大國博弈將進一步深化,韌性導向將取代效率至上。科技創新驅動下全球礦業發展范式革新,推動全球礦業從“勞動密集型”蛻變為“數據驅動、智能主導、綠色可持續”的技術密集型產業。百年變局將重塑全球資源治理合作格局,治理主體將更加多元,治理規則將加速演進,治理效能將大幅提升。
《報告》呼吁,各國應加強關鍵礦產領域互利合作,共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,攜手構建礦業命運共同體,破解全球資源困境,實現可持續發展,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力量。












